沿革:
民國四十三年創設機工科,實施單位行業訓練旨在培育學生有傳統機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,至民國七十五年實施群集教育(甲類),將機工科改為機械科,以培養學生就業後能適應社會上的需要或轉業的需要。迄民國八十八年試辦學年學分制,主要在傳授機械製造的基礎知識,訓練學生於機械製造、設備操作與維護之基本技能,以培育機械製造之基層技術人才為目標。民國九十五年實施機械群課程綱要,統一群科課程並以發展學校特設為本位的教育課程,由學校自訂選修科目,編訂教學綱要,然而時代變遷非常快速,為了使學生畢業後能適應多元化社會的需求,經科務會議通過配合108課綱首重升學輔導,並以傳統機械加工技能為基礎,確立機械科課程朝新興加工技術、CNC數值控制及CAD/CAM、機電整合等三大方向發展配合多元彈性教學,為將來社會、國家的需要而準備。
職業學校教育目標:
職業學校教育目標,以充實職業知能、涵養職業道德、培育健全之初級技術人才,加強繼續進修能力、促進生涯發展為目的。為實現此一目的,須輔導學生達到下列目標:
1.充實職業知能,培育行職業工作之基本能力。
2.陶冶職業道德,培養敬業樂群、負責進取及勤勞服務等工作態度。
3.提升人文及科技素養,豐富生活內涵,並增進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之能力。
4.培養繼續進修之興趣與能力,以奠定終身學習及生涯發展之基礎
群教育目標:
1.培養學生具備機械群共同核心能力,並為相關專業領域之學習或高一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。
2.培養健全機械相關產業之初級技術人才,能擔任機械領域有關元件製造、裝配、操作、保養及簡易修護等工作。
科教育目標:
機械科以培育機械製造之基層技術人才為目標。為達成此一目標,應加強:
1.傳授機械製造基礎知識。
2.訓練機械製造、設備操作與維護之基本技能。
3.養成良好的安全工作習慣。
4.涵養誠信、勤奮及熱忱之工作態度。
5. 配合學校辦理社區化教學。
重點特色及成果:
機械科校本位特色課程,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概念作為出發點,以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為規畫原則,提供多元價值的學習課程,達到多元價值的學習目的,大體上針對不同的學制而規畫三種不同屬性的特色,茲陳述於后:
1.綜合高中課程以升學為原則
由於綜合高中一年級和一般高中一年級選讀的科目完全一樣,到二、三年級才分流,因此專業科目的授課科目以升學為重,技藝實習科目較少。
2.實用技能學程、進修學校及產學攜手合作班以就業為原則
實用技能學程的學生大部份在國中都有選讀國中技藝教育學程,包括進修學校及產學攜手合作班課程的規畫都以就業為主,專業理論課程較少,技藝實習課程較多,讓學生能從「做中學」學得一技之長,彌補學科能力之不足,增強其自信心。
3.職高課程以兼顧升學及就業為原則
本校為一所升學型學校,但機械科依本校內外在因素,經過SWOTS分析後,以傳統機械加工實習為基礎,擬定三個方向來規畫校本位特色課程。
(1)電腦繪圖等製圖實習課程
(2)電腦輔助製造等非傳統加工課程
(3)自動控制課程(機電整合)
(4)CNC數值控制
不管是升學或就業,機械科的課程特色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價值觀之上,讓學生得以多元發展、適性學習。
升學方面:
1.可報考軍、警專校或大學部。
2.參加推荐甄試達到錄取標準後再經口試通過即錄取到大學或二專。
3.申請入學者當接到通知後,經該校口試或測驗通過即錄取到大學或二專。
4.技優甄試者須持乙級以上之證照報考,達到錄取標準後即可進入大學或二專。
5.二專畢業可報考二技,大學畢業可報考各研究所。
6.繁星計畫及技優多元入學
就業方面:
1.參加公家機關甄試,任公務人員職。可由技工、技佐、技士而技師,逐級升任委 任級技術人員。
2.參加應徵或甄選,入各私營工廠或機構擔任普通工,經考評升任為領班、組長、 廠長等管理幹部。
3.具相當工作經驗後,自行創立機械加工、製造工廠
未來展望:
1.加強學生的升學與專業知識(包括技能)。
2.使用電腦化或媒體化教學,提升學生在課業上的品質。
3.採用電腦軟體設計來操做機器(CNC)或教學設備(機電整合)。